过年亦称“过大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祭灶之后,开始蒸黏糕、豆包、馒头,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蒸黏糕,二十九贴对子,三十夜里坐一宿”之说。杀鸡买鱼,谐“吉庆有余”,“蒸黏糕”,谐“年年升高”。除夕前一日,贴对子,书写“四时吉庆,五福临门”或“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对联骈句。门扉上贴绘像神(白面秦琼、黑面尉迟敬德)。年三十供奉诸神,旧时每户都供天地、灶王、财神。大家族供奉家堂祖,各种专门行业者供奉师祖,如锻造者供老君,木工供鲁班,印刷行、书店供吕祖,裁缝供轩辕皇帝等。除夕之夜焚香烧纸,直至夜半子时,方煮饺子,架火盆,燃爆竹,迎接诸神下界,然后全家吃团圆饺子,行年礼。饺子有“交子时”之意。有的还将硬币包在饺子里,食之者大吉。吃饭前长者端坐上首,自子侄辈起向长辈行跪拜礼,然后子侄辈分坐两侧,由孙辈行跪拜礼,然后再列坐,再由重孙辈行跪拜礼等等。

  除夕之夜通宵不眠,曰“守岁”。初一互祝新年,农村人搭帮结伙,到每一家对着财神爷或灶王爷牌位行跪拜礼。初一至初五,忌说不吉利的话,女人不动针线。初五称“破五”,始撤供,当日摆席称“破五”席。

元宵节

也称“灯节”。乡间撒灯,用纸包谷糠、松塔等放在油里浸泡,拧捻,夜晚点燃,并在乡间小路,各家各户院内、锅台窗台上撒,是时万点灯火,映星辉月,煞是壮观。城镇和集市办灯会,买卖家张灯结彩,民宅高悬灯笼,小孩儿也拎上各色灯笼游玩。元宵节之夜,合家团圆吃元宵,以示团圆美满。

端午节

也称“五月节”,阴历五月初五过。清晨,在日出之前出游,谓之“跑百病”,祈一年身体健康;到河边洗脸,谓一年不得眼疾;到野地采摘艾蒿、薄荷,谓可入药;门上高悬树枝,取子孙繁盛之意;树枝挂五色葫芦,谓一年太平不生病;到禾田里采青苗,预祝丰年;孩子们手腕、脚腕挂五色线,兜肚上绣缀五毒(蛤蟆、马蛇子、蜈蚣、虎、鸡),谓不生疔疮,去疮毒;成年人腋襟下戴三角形红布的吉祥符,谓神佛保佑平安无事。

  端午节吃粽子,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中秋节

也称“八月节”。阴历八月十五之夜,以月饼、西瓜、苹果、梨、桃等果品供月,然后全家团聚,饮酒赏月。此时天上月亮是圆的,席间瓜果、月饼是圆的,取其圆意,谓之团圆。农家还有在一大块饼上制蟾、兔、嫦娥等供奉月亮的。

小年

阴历腊月二十三,也称“祭灶”,从锅台后供位上取下灶君(灶王爷、灶王奶)神像焚烧,同时燃香,焚黄表纸。供糖葫芦和秣米水一碗。祭者跪地,边焚边道:“灶王老爷本姓张,跨马提枪上西天,见了玉皇大帝,吉事多说,凶事少言,给明年带来一个丰收年”。

  其它如添仓节(正月二十五)、中元节(七月十五)、重阳节(九月初九)、腊八节(十二月初八),盟内汉族有过的,也有不过的,但均不如上述节日隆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上述节日还继续过,但是已逐渐剔除其迷信色彩,增加新鲜健康的内容。过年称“春节”,祝贺新春伊始,大地复苏,门扉上不贴门神,而换上“福寿”、“五谷丰登、吉庆有余”等彩绘字样,供神者渐少。初一拜年也不磕头。

  解放后,新增许多纪念节日,主要有:“国际劳动节”、“国庆节”、“元旦”等,纪念形式多为组织一些文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