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亦称“罗马公教”或“加特力教”,它与东正教、新教并称为基督教的三大派系。元代传入内蒙古地区,后中断。鸦片战争后,罗马教廷将内蒙古地区划分为“蒙古教区”,并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成立旨在到内蒙古传教的“圣母圣心会”。清同治十五年(1865年)底,“圣母圣心会”传教士一行5人,到达察哈尔西湾子(今河北省崇礼县境内)。清同治二十五年(1875年),比利时人德玉明在河套三道河典租蒙旗土地,建堂传教,将今伊克昭盟等地划为其传教范围。清光绪六年(1880年),外国传教士用1000吊钱廉价购买了达拉特旗二十四顷地(现属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的100多顷草地,之后又逐渐扩张,建立教堂。二十四顷地教堂当时规模最大,教民分布于附近50余村,总数多达数千人。到清道光九年(1883年),河套地区(辖今达拉特旗境)也发展教民800余人。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河北省芦沟桥人陆殿英神甫在达拉特旗小淖向地商租地36顷,并从河北部分地区迁调一些老教民,树为教民标兵,又招来一些农民建立教友村庄,成立了小淖教堂。之后,小淖教堂的规模不断扩大,最兴盛时,教民发展到4000多人,700多户。教堂还开设学校、邮政且管理治安。

天主教神甫用传教、发放赈粮等手段,笼络人心,发展教徒,入教的教民可享受特别权利,多占土地、欺压殴打百姓,群众对此恨之入骨。义和团运动爆发,陆殿英神甫被义和团打死,其他教徒也各奔逃生。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签订了“辛丑条约”,各地教会与当地签订“庚子赔款”合同,达拉特旗赔银达37万两。之后,又重新扩建教堂,发展教民。

民国30年(1941年)春,小淖天主教堂被日军侵略军烧毁。从此,天主教活动逐渐成为分散的个别的活动,越来越少。新中国成立后,住在小淖的仍进行不法活动的比利时神甫被驱出境,对信教群众进行了“自传、自治、自养”的“三自”爱国革新教育运动,贯彻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将信教活动引导到正常轨道。1983年和1993年,旗内2次修缮了小淖天主教堂。1999年,有天主教徒194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