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风情

蒙古族是内蒙古自治区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分布在内蒙古各地,大多聚居在农村牧区,部分散居在城镇。2010年人口为422.61万人,约占全国蒙古族人口70%。使用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现在通用的文字是13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的,经过本民族语言学家多次改革,已经规范化的蒙古文。主要从事农业和牧业。古代蒙古族信奉萨满教,13世纪以后逐渐接受并改信藏传佛教,现在信教的蒙古族群众多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

一、婚俗

蒙古族极看重男女婚姻。在子女成年后即行操办婚姻大事。以鄂尔多斯地区为例,婚礼要经过择偶、求婚、定婚、送聘礼等过程。求婚时要唱“劝嫁歌”,以表恳切、真诚。定亲时,男方要携带整羊、哈达、美酒前往女方家中,女方则邀亲朋好友作陪喝“开口酒”,表示定亲。定婚后男方家要择期送聘礼,聘礼多为哈达、绸缎、首饰和牲畜(多为奇数),崇尚白色,羊数常以九为基数,最多可达九九八十一只。送礼后男方家摆设宴席,请女方家父母、媒人及近亲挚友参加。席上摆放糖果、奶食、美酒和手扒肉。席间互致赞颂词,然后双方具体商定举行婚礼的事宜。一般男方要准备婚宴用酒、蒙古包以及新郎新装,而女方也要准备新娘的嫁妆和用品。婚礼日,盛装的新郎要由祝颂人、亲友等陪同,乘马备喜车前往女方家。出发前要喝“上马酒”,以壮其行。到女方家后闭门拒纳或女方亲友半围蒙古包前摆出拒娶的态势。这时男方祝颂人则上前善加解释,并用一问一答对歌的形式向女方盛赞双方联姻的喜庆,直到被准许才能入屋。入屋后要拜佛、拜火、拜祖先,然后由女方家杀羊备酒,设宴款待。

当男方娶亲队伍到达女方家后,首先由女方举行第一道宴,称为“求名宴”,即由男方祝颂人以唱歌的形式向女方求问新娘名字及年庚属相,女方祝颂人以歌作答。然后再由女方考问男方。最后由新郎献上一把精致的蒙古刀。迎亲过程中,女方还要准备第二道宴,称为“沙恩吐宴”。“沙恩”为蒙古语,即牛羊的膝盖骨,俗称“拐”。席间要唱“沙恩歌”。用“沙恩连骨”颂赞男女双方联姻之美。

宴毕,新娘身着盛装,头戴红面纱,由伴娘陪同走出包外。在送亲歌声中,新娘骑马绕蒙古包三圈表示惜别后,在送亲队伍陪同下与迎亲队伍前往男方家。虽然在送亲人的百般善意取闹下,但新郎通常能抢先到家,再率家人迎候。婚礼歌有的由专业歌手或祝颂演唱,婚礼歌名目繁多,有祭灶词、骏马赞、劝酒歌、送亲歌、亲家歌、聘礼赞等等。不同地区的婚礼歌形式和内容略有不同,因而还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鄂尔多斯婚礼歌》、《科尔沁婚礼歌》等。还要吃羊颈肉,或者在羊脊骨中插入细柳条棍,使其难以分开,以此比喻夫妻恩爱永在,不离不弃。

二、那达慕

“那达慕”蒙古语为“娱乐”或“游戏”,为蒙古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由一旗或数旗联合起来在农历七月举行,每次1至数日,规模大小不一。是时正是草原上气候宜人、绿草如茵、百花盛开、牛羊肥壮的黄金季节。节日期间,牧民们身穿节日新衣,乘马驱车,从四面八方汇集一处。届时,草原上五彩旗帜如霞云飘掠,蒙古包如点点珍珠,一派节日气象。大会上不仅有传统的赛马、摔跤、射箭等竞技项目,拔河、下蒙古象棋等体育比赛,还有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文化娱乐、经济贸易、庆贺丰收等活动,是集体育、文艺、经贸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盛大节日。

三、马奶节

蒙古族传统节日,一般于每年农历八月末举行,为期一日。主要流行于锡林郭勒草原,或称“玄玉浆宴”。节日期间,牧民们纷纷穿上节日盛装,乘马驱车来到指定地点。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开始赛马。参加赛马的全是二岁小马,象征着草原的兴旺和发展。同时,还要杀羊宰牛,煮手扒肉,准备奶食。待赛马结束后,人们便分别入席,畅饮马奶酒,席间歌声不绝于耳,通宵达旦。

四、祭敖包

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敖包系蒙古语,意“堆子”或“鼓包”,被认为是氏族的保护神。多用石头垒堆在山顶或丘陵的顶部,顶端插有五彩布条和经幡。原为识别方向、道路与境界的标志,后成为祭神的地方。至21世纪初,祭敖包活动已成为祈神求雨保佑风调雨顺、庆贺丰收的一种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祭敖包多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十三日举行。届时,蒙古、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的牧民携带哈达、奶酒、奶食品以及宰杀的牛羊集合到敖包处。先奉献祭品,然后由喇嘛焚香点火,诵经祈祷,最后人们绕着敖包沿顺时针方向走3圈,祈求风调雨顺、万事平安。祭敖包活动时,除举行赛马、摔跤、射箭、唱歌、跳舞等文化活动外,还举办商品展销,贸易洽谈等商业活动。

五、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民族的传统住所,流行于牧区。古时称“穹庐”、“毡包”、“毡帐”。蒙古包呈矮圆柱尖顶形,包顶高3~5米,围墙高1.8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蒙古包由哈那(木制的围墙架)、陶纳(天窗)、乌尼(檩子)、哈格勒(门)组成。蒙古包外围用一至二层毛毡覆盖,用毛绳捆实。蒙古包以哈那的数量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哈那、6个哈那、8个哈那、10个哈那、12个哈那,哈那数量越多面积越大。夏季,牧民多将哈那略为束紧,使围墙直径缩小,包顶升高,以便凉爽防雨;冬季,牧民多将哈那略为展开,使围墙直径加大,包顶降低,以便保温防风。

六、勒勒车

蒙古族的传统交通工具,系木轮车,多用桦木或柳木制造。车轮直径1米,车身重50公斤,可载重300~450公斤,日行30余公里。每车用一头牛来拉,一人可驾驭数辆,适于在草原、沙漠、雪地行走,也可将数辆勒勒车首尾相接组合成近百米长的车队,形成草原上特有的风情。现多由胶皮铁轮的轴承车所代替。另外,还有一种“蒙古轿车”,是由勒勒车改造后专门载人的车,其与勒勒车不同之处在于车体上有用柳条弯曲扎成的车棚,棚子的外面用毛毡包围,形成一个遮光挡雨、防风御寒的帐篷。

七、递鼻烟壶

递鼻烟壶是蒙古族的交际礼仪风俗。鼻烟壶一寸见方,口小肚大,形如扁瓶,也有呈葫芦形、桃形、元宝形。质料多为玻璃、玛瑙、玉石、翡翠或金银、铜等。鼻烟壶内、外壁雕有图案,内容有山水花草、珍禽异兽、人物造型等。壶装有鼻烟(一种粉末状的烟草)或药草,嗅之双脑提神。同辈相见,应用右手递壶,左手提壶,互相交换。然后将壶中鼻烟倒入手中一点,用手指蘸一点抹在鼻孔一闻,闻后相互归还。如晚辈见长辈时,则要鞠躬曲身,双手恭献或接下鼻烟后,闻后相互归还。

八、献哈达

哈达一般是一种白色、浅蓝色或黄色的丝织物,通常长1.8~2米。在拜佛、祭祀、婚丧、拜年、拜长辈或在许多重要活动中都要敬献哈达,以象征尊敬、祝福之意。献哈达时要双手捧起,把双叠棱对着被献者。对长辈应将哈达举过头顶,鞠躬敬献;对平辈人应双手平举递给对方;对晚辈人一般直接将哈搭在对方肩上。献哈达时,对方也可将哈达回敬,以示感谢和尊敬。

九、服饰

1.礼帽头巾风雪帽蒙古族礼帽是略呈椭圆形,一般用黑色、深棕色或灰色精制呢料制成。帽筒前高后低,冒顶中央稍凹陷。帽筒与帽檐相接处,镶有丝带花边。蒙古族头巾为丝绸织物,白色或其它颜色,长数尺。平时缠于头上,留约15厘米长垂于右侧耳旁,天寒时可将头顶和下领脸颊保护。风雪帽为三角形,尖顶,顶端镶有饰物。棉毛为里,绸缎为面,帽筒下侧宽大,可盖护前额、脸颊、颌甚至脖肩部,边缘镶有狐狸皮。适应游牧生产和生活,具有防风、防寒的作用。

2.蒙古袍蒙古族民间传统服饰,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各地牧区。蒙古袍为一种长袍。袍子长而宽大,高领长袖,右开襟,下端不开衩。领口、袖口和衣襟多镶有花边。按季节可分为单、棉、皮袄三种,单棉袍一般以布、绸缎、织锦制作,皮袍如挂面则多用布、化纤织物制作,一般直接用光板羊皮缝制,镶有花边。男袍一般多为深蓝色、天蓝色、褐色。女袍则多为红色、绿色、黄色等。穿着时,男袍多将大襟上提,女袍则自然下垂。腰间长束一条长达3~4米的腰带,布或丝绸面料,多为桔黄或金黄色,与袍子颜色相协调。蒙古袍与牧业生产生活相适应,夏季可防蚊虫叮咬,冬春可以防风防寒、保暖护肌,夜晚可作行李。

3.蒙古坎肩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坎肩多穿在蒙古袍外,无领无袖,多为大襟或对襟。普通坎肩有长短之分,青年男女多穿大襟短坎肩,已婚妇女多穿对襟长坎肩。各种坎肩均以绸缎为面,锦缎镶边,有各种鲜艳美丽的图案。在结婚喜庆、节日礼宴时,蒙古族还穿着一种礼仪坎肩,多用蚕丝绸、丝绒或各色织锦缎制成,镶边,上绣五彩缤纷的图案,缀有金光闪闪的金属片。

4.蒙古靴分为新式和旧式两种。新式皮靴俗称马靴,用光面牛皮制作成,多为黑色,靴腰细且高。旧式皮靴多为涩面并压有网格花纹的香牛皮制作。靴头粗大,靴尖上翘,靴筒较新式皮靴宽短,呈马蹄形。靴底多为皮底,为多层底,形状如船形。旧式皮靴蒙古语称“固都孙”。蒙古皮靴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也是长期适应草原自然环境的结果。穿着马靴骑马可防止磨损腿部皮肤,还可避免钩挂马镫。行路时能防蛇、防虫、防沙、防磨,减少行路阻力。冬季内套毡袜还可以防寒防冻。

十、禁忌

到蒙古族牧民家里做客时,在蒙古包外应勒马慢行,忌讳打狗骂狗,要等主人看好狗后再下马。进入蒙古包时,忌用脚踩门槛。忌挽袖子或把衣襟别在腰带上。更不能提着马鞭子进屋,要提前把马鞭子立着放在蒙古包门的右方。进蒙古包后,忌坐在佛前面,忌把没吃净的骨、肉扔掉,忌在火炉上烤脚、烤鞋袜,忌跨越火炉、蹬踩火炉,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不得往火里扔脏物,也不能用利器捅火。

十一、礼仪

主要有装烟、献“德吉”、喝茶等礼节。蒙古族多插旱烟于左肋处,挂火镰、荷包于后腰(荷包上系红丝等彩布),见面递烟壶后,再行装烟,用客人装烟点燃后,用荷包布擦拭烟嘴,双手或右手送还客人,老少尊卑分先后。敬献“德吉”是对待客人和长辈以及亲朋好友一个庄严而神圣的礼节。“德吉”即食品的第一口,饮酒用菜的第一口,意为圣洁。当主客共同饮茶进餐时,主人恭恭敬敬地奉上“德吉”,以表明将家中神圣的第一碗茶、第一杯酒、第一碗饭,献给尊贵的客人享用。当客人饮“德吉”后,其余人方可动碗筷,或者当着客人的面从食物、美酒里各取少许,扬向天地,以示把“德吉”献给上苍。蒙古族斟酒敬客最为考究,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是最能表达朋友之忠诚的珍贵食品。主人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洁白的哈达上,唱起祝酒歌,以表达真诚的感情。蒙古族素来喜欢喝茶,客人来至家中,主人第一件事是为你斟上奶茶,表示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