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晋剧
晋剧源於山西,故又称“山西梆子”。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年)传入归化城,光绪年间(1875年)以后,由于外地涌入的商贾、匠人多为山西籍,酷爱晋剧,致使晋剧发展较快,一些私人晋剧班相继诞生。当时归化城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社”,他们从春到秋轮流请戏班唱戏(大社年唱3次、小社1~2次,每次3日),以求买卖兴隆。这些晋剧班常被邀去唱戏,在庙台上唱,不需买票,称“野台子戏”或“社戏”;入冬后,进戏园子演。
建国后组建起专业晋剧团,挖掘演出了传统剧目,同时移植了新编历史剧及现代戏,还创作排演了民族历史剧。晋剧的唱腔高亢激越,热情豪放,深受观众欢迎。
二、二人台
地方戏二人台,是内蒙古西部地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它产生于光绪初年,由汉族民歌与本地“爬山调”、蒙古族民歌融合而成,又称“蒙古曲儿”。民国年间,杨润成、卢掌等6人的二人台“小班儿”常在区境大召前、民乐社(今人民电影院)等处打地摊儿演出。
建国后,二人台艺人搭班结社,成立剧团,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先后改编演出了传统剧目,移植排演了革命历史剧和现代戏多部。
二人台在语言上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散发着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泥土芳香;一生一旦载歌载舞,配合默契,深受观众喜爱。一些传统剧目如《走西口》、《打金钱》、《五哥放羊》、《挂红灯》等流传极广,西部地区群众人人上口能唱。二人台这一民间文艺形式常盛不衰。
三、快板书 评书
快板书、评书是民间口头文学,也为当地群众所喜爱。快板书在咸丰年间、评书在民国年间传入归化城。快板书也叫“落子”,主题鲜明,结构紧凑,多为即兴编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老艺人高三等常在旧城走街串户说快板书;九龙湾的“三和茶园”也常邀艺人唱落子,俗称“落子馆”。评书,多以古典小说为题材,经过编纂修饰后辅以口技进行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区境说评书以大召东仓的王凤年和大召前的翼福鹏最为引人。
建国后“落子馆”并入其他剧社,以王凤年为首的“曲艺小组”仍在大召东仓说评书。“文革”中,“曲艺小组”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