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亲:新郎起程前,主人设宴招待随去众人。迎亲队伍由婚事主持者首席“忽达”率领,其他还有伴郎及善言会唱的“贺乐莫尔齐”(婚礼礼俗对答诗人)和专管斟酒的“松齐”(在盛宴上唱歌,斟酒者)等,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不等。一行人要盛装艳服,骑乘精选的“队子马”。旧时新郎要穿长袍、马褂、戴圆帽(如贵族还须顶带花翎),身佩弓箭,以示男子勇武之风。

旧时,迎亲队伍还要带蒙古包或帐棚及途中的口粮、肉食和酒,到女方家附近安营扎寨后才可到女家。快到新娘家时队伍里要选派2~4名骑手提前去女方家报信请安,女家热情接待。新郎、伴郎一行来到新娘家门前,须乘马绕房一周。这时女方的4位博日根(嫂子)严守门户、拦住新郎、伴郎和“贺乐莫尔齐”(有的地方全体迎亲人员被拒之门外)等人入内。此时双方“贺乐莫尔齐”遂以优美、幽默的诗歌相盘诘,也是婚礼喜宴中最为热闹的场面。赤峰市大部分地区,只有在女方家门口“挡门对词”;在巴林等地则男方家门口也有这种仪式,是一伙男青年把门,拦住新娘一行。女方“贺乐莫尔齐”提的问题多而繁杂,男方则较简单。男方献“休斯”和两坛酒予挡门的博尔根;女方则将若干个精美的烟荷包抛向空中,任守门的青年“抢夺”。一些地方王公贵族婚礼中的“挡门对词”则更为复杂,有“王公三道门”“台吉两道门”“平民一道门”之说。

http://nmgqq.com.cn/d/file/p/2020/11-20/1e6b151a49261d6a10c29bc107cbd409.png

蒙古族婚礼

双方“舌战”到一定火候,女方首席“忽达”出面向双方“贺乐莫尔其”敬酒献哈达,婉言劝止,请对方作为贵宾入内,并以茶点招待。

女方“好力牧”(婚礼)这一天也大摆宴席,热情招待新郎一行和准备参加送亲的亲戚、朋友。以双方首席“忽达”为首分宾主各坐一面,新娘的父母也入席。在送亲宴热烈而欢乐的气氛中,除女方“松齐”为大家敬酒、歌手唱歌外,还要进行“引见新娘” “用吉祥之食” “新郎换装” “赐箭赏马”等诸多仪式。之后,女方“好力牧”才算结束。

送亲:送亲队伍起程时女方家歌手要唱4首歌,为每人敬4杯酒。并在院门口摆香炉,点燃香草、檀香木、艾绒或香柱(蒙语称苍太勒巴呼)。新郎新娘乘马围香炉转三圈,以示净身、驱秽物。新郎还要接过女方家献上来的“上马酒”,尝过后将剩余部分洒在马背上,酒杯可还可不还。不还者为显示其马跑得快(催马而驰,女方家派人追回)。在途中迎送双方抢帽嬉戏,一比马速,二比马术。迎亲队伍伴着豪放喜悦的歌声、笑声,气氛欢快活跃。

当迎送亲队伍快到新郎家时,新郎带着伴郎提前赶回家,等新娘临近时与4位伴郎一同前来迎接。新郎乘马绕新娘乘坐的车或马转一周后撒马往回返。送亲队伍中的年青骑手们紧追不舍,企图抢下新郎的帽子,以示他们的机智与坐骑之快。当新娘来到男家时,新郎家请出“分头老”和男方首席“忽达”及几位“博尔根”一同前来迎接。新娘乘坐的车虽停,但赶车人必须不停的晃动车辕子。“分头老”为新娘端来一碗鲜奶品尝,余下的自己喝下。并轻轻扶起新娘右手,使其踩着带“卍”字图案的白毡进屋。一些地区还在新房门槛上铺一张生羊皮,让新娘踩着进屋。

迎亲宴:新娘接来后男方家要大摆酒宴。以双方首席“忽达”为首分宾主就座,男方四位“松齐”为大家敬酒,歌手唱“婚礼之歌”,并穿插进行“分头老”打扮新娘、“祭火神、拜佛像”“拜翁姑、认亲友”“设专宴、会亲家”“新婚之夜藏女婿”等多项仪式。“识亲宴”上,男方首席“忽达”向新娘介绍男方诸亲属,新娘逐一向长者敬酒、献哈达、赠送衣物、烟荷包等礼品,同时接受回赠。此间,洞房内被褥常被人“偷光”,须由伴娘出面“说合”,新娘付钱赎回。新婚夫妇入寝由伴娘、伴婆同室陪宿。灯熄后有人从窗外连绕3次放进燃着艾绒,意为镇邪驱灾。小叔子等年青人以各种方式搅扰新房,迫使新娘赏钱、赏糖。

次日凌晨起床,婆婆为新娘梳头、传授家规等。伴娘与送亲人员一同返回,伴婆则陪宿3日,至新婚夫妇回门方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婚嫁旧俗逐渐淡化,男女青年多通过自由恋爱结为终身伴侣,结婚仪式也大为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