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自古以来为游牧民族,“逐水草而迁徙,无城廓常居”,故牧养为其主要生产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纯牧区驻牧之地有冬、夏营盘之分。夏营盘择水草丰美之地,结帐于平原,游移自由;冬营盘则寻山谷的阳坡、沙丘柳林的避风等处扎住,以避风雪。冬、夏营盘移驻时节,视牧草生长情况,一般春在5月,秋在10月前后。蒙古族饲养牲畜是男主外,女主内。日间放牧为男人,马、牛、羊皆结群,每群百头至数百头,二、三个牧工。畜群出归都有头畜(羯羊、公牛、公马)圈敛,牧工骑马、带犬出牧。日落归牧后,入圈、接羔、挤奶、烧茶皆女人负责,因此牧区劳动强度妇女要大于男人。
牲畜抓膘期也在秋季。《东斋纪事》记载:“牛马有熟时,一如南人养蚕也。有雪而露出草一寸些,此时牛马在熟;如无雪,或雪没草,则不熟。”这一习俗迄今牧区仍保留。说牛马羊只有吃着霜或落雪之草膘才成实。
牲畜去势(对少数留作种畜以外的所有成龄马牛羊驴驼公畜阉割),是畜牧业生产的又一重要活动。各地均在春季选固定吉日进行。对牛、马、羊,赤峰地区多选农历四月初五、十六两日;对驼则在入冬后的9天进行。公马去势在3岁~4岁。去势一般是整个村落集中进行,因故漏掉的另选吉日补上。方法是由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均由兽医)执刀,割除睾丸,然后用烧红的烙铁烙焦伤口止血,敷以鹅毛灰或消毒药。去势后的马,21天以内设专人精心照料,不感染则放入大群。公牛、公羊去势,在吉日的同一天里,由各户在牛圈、羊栏中进行。事前点燃檀香,地上铺好白毡,男主人坐在白毡中央,在子女们帮助下逐个阉割。阉割出的睾丸,有很高的药用或营养价值。马睾,牧民多烤熟食之,或煮汤灌被阉割的马。牛羊睾丸不加盐煮熟给儿童或老年人吃,是优良的滋补剂。一年一度的去势劳动结束后,牧民们集聚在一起,摆上整羊,斟满奶酒,煮上阿木斯(奶、黄油稠粥),唱歌、跳舞进行庆贺,预祝一年丰收有望。
去势和烙印结合进行,统称为“招福”。烙印开始前,将牛马赶在山脚下平坦的草地上,架起杏木疙疸火,将带有标记的长柄铁印子在火里烧红,刚成年的牛马从这里一一通过,每过一个,管家指挥打印子的人将烧红的铁印烙在牛角或马的后胯上。这样就留下终生不褪的印记。旧时带有印记的牲畜,丢失易辨认,出卖好出手。